植介入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需要科学的发展体系!
来源: 医疗器械创新网 2024年03月19日 14:43

“医生千万不要卖房去创新创业。”这是近期一场植介入医疗器械创新转化论坛现场诞生的经典语录。

2024年 03 月 16~17日,由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主办,苏州市医学会、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2024年江苏省植介入医疗器械创新转化论坛”,在苏州金陵南林饭店成功举办。

01、我国医生创新缺少转化平台

“是什么在制约创新突破,是思想的蒙昧和精神的缺失。国内很多医疗器械的创新产品实际是在走国际的老路,而国内的医疗制造实际上还是以组装为主。”江苏省人民医院李麟荪教授在谈及当前医疗器械创新现状时这样表示。

我国以模仿为基础的医学创新范式亟需改变,国内医学创新范式应向临床需求与医工融合方向转变。

李麟荪是我国介入放射学奠基人之一,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创始人。在谈到医生创新时,他用自己亲身的案例,讲述了当前医生创新所面临的挑战与窘境,但李教授仍从临床需求出发始终走在介入产品创新第一线。他呼吁,医生创新需要一个服务转化平台,让更多贴近临床的创新想法能够落地生根。

在医疗器械领域,医生作为临床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对病患的需求和医疗器械的实际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但目前医疗机构或者医生缺乏对成果转化的系统认知,而且国内相对而言缺少专业的产业对接平台合作和概念验证孵化平台。

与此同时,医疗器械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长期的研究周期,这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医生通常缺乏系统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工程知识,这限制了他们将创意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即目前医生的认知系统和创新转化需求不匹配,而且当前医学成果转化转移专业服务体系和人员极度缺乏。

此外,医疗器械的研发还需要面对严格的监管审批流程,这一过程既复杂又耗时。

02、成果转化,需要科学体系

而对于医疗创新如何做成果转化,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姜峰这样表示,对比中外医疗创新环境,国外往往是小公司做原创,大公司做产业,而我国医疗创新不能只有产品没有落地的科学体系。

姜理事长针对医疗机构或医生群体医疗器械创新成果转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1. 以学习的心态开始,学习法规和企业家精神,了解法规政策;

2. 以合作的心态运作,正确对待合伙人、专利及股权,要有合伙人意识,发挥自身所长,专利方面要估值适当,要厘清专利归属,申请也很重要,因为专利使用有时效;

3. 慎重选择产品,适度的创新最容易成功,而且要向创新扶持政策靠拢,将产业、经费、采购等要素纳入选择范畴中;

4. 地域选择要谨慎,投身兑现能力高的产业集群。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在医疗器械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政府和相关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加速医疗器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过程。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和孵化器等。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创新门槛,加快了医疗器械的商业化进程。

03、医生千万不要卖房去做创新创业

根据非官方数据,美国的医疗器械70%创新理念来自临床医生,虽然医生在这个过程汇总面临资金、设备研发、商业化运作、市场营销等诸多挑战,但他们在发现和解决临床需求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和价值。

“医生不要自己卖房去做创业,创新与创业要分开,要用科学的方法把idea转化成资金,在阳光下实现成果转化”,苏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糜志雄教授这样谈到,他表示,如果科研人员或医生首次转化,如果项目各维度等级较低的情况下,建议将其现金转让,实现首次突破后逐步熟悉流程后再尝试其他转化方式。

如果创新项目经评估后被认为市场价值及创新性较好,研发团队实力较强,科研人员或者医生可以尝试里程碑式付款和技术入股持有小部分股权的方式实施转化

科研人员或医生如果连续创新,希望解决关键临床需求、内心意愿强烈,建议探索占股参与经营,把握产品创新方向,实现个人创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而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专利转让量稳步增长,即使在医疗反腐背景下,我国医疗成果转化案例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我国医学创新转化的政产学研资医合力正在形成。

而江苏美凤力医疗科技创始人魏旭峰,用自己曾作为多年医生后成功创业的生动案例,讲述了医生创业的初衷与艰辛。在担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医生多年后,他毅然投身创业潮,并在美国长期为FDA完成高端医疗器械的临床前大动物实验,完成GLP实验室对全球创新产品人工心脏、人工肺的FDA临床前大动物实验研究。对于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实验过程,临床前大动物试验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论坛现场,还有专家指出,医疗机构或医生群体也要清晰地认识到,能服务更多患者的产品,创新才有价值,所以创新一定离不开实际临床需求。但医疗机构或医生创新,需要借助更多平台力量来实现其商业化转化路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医疗器械的创新和成果转化。例如,国家发改委、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加强医疗器械创新能力,支持医疗器械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有多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为医疗器械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制定了指引方针。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医生在医疗器械创新研发中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医疗机构及行业合作的推动下,医疗器械的创新和成果转化正在逐步取得进展。医生作为医疗器械创新的重要推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跨界合作,有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医疗器械创新网专业化医疗器械创新创业服务全产业链平台:

医疗器械创新网(InnoMD)是国家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NAMI)汇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创新服务专委会等若干业内知名创新服务机构共同运营的专业化全创新链服务平台,也是医疗器械创新网(www.innomd.org)的共同主办方。平台组织业内数百位专家及各类创服机构,共同打造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绍兴、广州、西安等地医疗器械创新服务基地,集中展开40余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成立15年来已服务超4000个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内容包括各类创新创业支持、产品设计代工、投融资服务、品牌传播、园区政府服务等创新链关键环节,其服务受到多方赞誉,是国内医疗器械创新创业服务的顶级平台。

对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特别支持,针对创业者特点开展公司设立与融资,专利申请及职务发明处理,产品市场预估及研产销资源对接和法规服务等系列培训支持活动,目前已辅导逾600个院校及医护人员创新创业项目。

▲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