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提升患者安全的行动中,有部分医疗器械有望迎来放量潮。《通知》提到,按要求在院内重点区域/部门(部位)配置抢救车、除颤仪等急救药品和设备设施,保障相关药品、设备设施随时可用。
加强对危急值的管理,保障各种急救绿色通道通畅,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建设应急救治一键呼叫系统,组建相对固定的队伍负责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应急处置。
考虑到此次行动将持续三年,且覆盖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再结合医疗新基建的时代背景,未来相关的领域的市场有望再度扩容。
《通知》中提到,此次行动方案的制定依托于《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计划》)。除了涉及患者安全管理的内容外,该文件中还有多处与医疗器械领域密切相关。
根据《计划》,医疗机构全面梳理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以限制类技术、内镜和介入技术等为重点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强化新技术、新项目机构内准入管理,完善技术授权和动态管理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临床应用和适宜技术推广。
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规模的医疗机构反馈对于企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进国产品牌高质量发展,进而加速国产替代。
《计划》中还提到要建立健全覆盖检查、检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室内质量控制,重点关注即时检验(POCT)质量管理,配合做好室间质量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对于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优化危急值项目管理目录和识别机制,强化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根据专项行动中的“织网”行动,到2025年末,设置完成不少于60个专业的国家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0个中医专业国家级质控中心;不少于1800个省级质控中心,不少于300个省级中医质控中心;不少于1.8万个地市级质控中心(组织),不少于1800个地市级中医质控中心。
今年8月,国家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计划》中的“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部分进行了详尽的安排,具体包括加强手术风险评估、强化手术设备设施核查、完善手术分级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可见,在未来三年的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中,安全是重要的关注对象。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日益壮大的同时也滋生出了种种乱象。
相比速度,现阶段的发展对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医疗器械领域竞争的重要指标。对于相关企业而言,这中间蕴藏着新的放量机遇,以及被市场淘汰的不确定风险。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