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烧钱后,手术机器人迎来冷静期
来源: 器械之家 2023年02月14日 16:57

近日,全球会计师事务所BDO一项调查发现,医疗设备制造商正在将更多的投资资金投入到开发可穿戴技术上,同时不再强调机器人技术。

据BDO报道,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用于家庭监测健康指标(从血压和心电图读数到葡萄糖和氧饱和度水平)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势头强劲,患者已经开始喜欢这种便利。

而对于机器人项目,调查中希望退出该项目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可能反映了手术机器人想要成功商业化所面的的困难,BDO合伙人Doug Gustin表示“手术机器人需要更高和更长的成本投入和时间投入”,而一些公司可能需要为一些投资者提供更快的投资回报途径。

手术机器人过热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种细分领域,可通过清晰的成像系统和灵活的机械臂,以微创的手术形式,协助医生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通常由床旁机械臂系统、外科医生控制台和可视化系统等组成,可分为腹腔镜手术机器人、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不同类型。

相比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能精准复现医生手术操作,具有灵活精准、抗疲劳辐射、视野大且清晰、过滤震颤、创口小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直觉自然、易于学习等优势。

从发展历史来看,手术机器人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心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临床领域,每年执行约150万例手术。

现阶段手术机器人仍处于以辅助医生手术为主要功能的半自动阶段,从应用领域来看,腔镜是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的赛道,占比60%以上,达芬奇是该领域市场主导者;骨科为第二大领域,占比15%以上,以美敦力等骨科巨头主;其他类别包括泛血管手术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手术机器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等,市场应用占比较小。

从国内来看,手术机器人备受重视,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行业发展与创新,包括《关于面向医疗领域征集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函》《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等产业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政策不断支持和医疗科技不断发展,近几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投融资加快,2017-2021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医疗设备领域融资次数趋势较为稳定,总融资次数35起,共计227.1亿元。

入局机构不乏礼来亚洲基金、经纬创投、启明创投、招商局资本、朗玛峰创投、君联资本、鼎晖资本等明星机构。而且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PE/VC机构重金布局,二级市场也迎来多家IPO企业。但到了2022年,1-9月共发生5起融资事件,同比下降16.7%。

  2017-2022年1-9月手术机器人医疗设备领域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医械数据云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几乎每个月,都有手术机器人公司宣布完成融资,过亿元融资事件超过10起。根据易凯资本的一份报告,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最热的细分领域。自2016年以来,海外投资额增长超300%,总投资达到13.6亿美元,国内总投资额也超百亿元人民币。

迎来“冷静期”?

但从发展来看,手术机器人行业可以说是短期看系统,中期发展看耗材,长期看服务。目前手术机器人大多数企业仍处于研发落地和商业化早期的阶段,企业所面临的产品落地监管、商业化实现盈利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问题不可忽视。

从研发、入院到商业化,每个环节都是一场硬战。尤其在上市破发潮下,那些重仓进入的投资机构,几乎面临“叫好不叫座”甚至迎来“亏至C轮”的窘境。从已经上市的企业来看,至今也仍陷在商业化难题里无法脱身。

另外,伴随耗材集采,企业和医疗机构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但较多对应的细分领域其实已经近乎红海,而很多项目本质上又处在早期,同时医院和医生方面难以商业化普及,投资人也逐渐“冷静”,不敢贸然出手。

同样从BDO报道中,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用于家庭监测健康指标(从血压和心电图读数到葡萄糖和氧饱和度水平)的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势头强劲,患者已经开始喜欢这种便利。

医疗设备制造商也正在将更多的投资资金投入到开发可穿戴技术上,这也不难看出,相比手术机器人长期投入和不确定性,企业和投资方更趋向于短期实现回报的行业。报道中也指出退出手术机器人项目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可能反映了手术机器人想要成功商业化所面的的困难。

BDO合伙人DougGustin也表示:机器人有时具有更高和更长的成本途径和监管途径,其中一些公司可能需要为一些投资者提供更快的(投资回报)途径。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往往面临较低的监管标准,并且可以带来更快的投资回报率。

从BDO调查结果来看,72%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公司计划投资开发可穿戴设备,在已经开发机器人系统的公司中,28%表示他们计划终止投资。

可以说手术机器人在“疯狂圈钱”后,在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在热点的生命周期过去后,整体已由过热进入冷静期。企业也面临监管落地及商业化盈利大考,谁又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尚不可知。

盈利遇困

纵观手术机器人行业,达芬奇毫无疑问是商业化最为成功的商业化产品,直觉外科也凭此垄断市场十多年,自其专利保护到期后,相关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整个行业备受瞩目,与达芬奇一较高下的口号不绝于耳,从全球市场来看,手术机器人也迎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极度内卷的一面。

但大多数手术机器人企业仍在艰难爬坡阶段,烧钱和亏损是常态。从国外来看,曾号称“达芬奇终结者”的手术机器人企业Titan Medical,其产品研发已历经整整15年之多,曾苦于没有资金缺乏导致产品迟迟未上市。

公司自2020年开始,其一度面临退市,2022年11月其宣布了一项战略审查,并在12月解雇了员工。在解雇了约40名员工后,Titan Medical取消了原定于2023年1月12日举行的特别股东会议。该会议原定于去年11月举行,以允许股东对潜在的普通股合并进行投票。

再来看看国内,行业两大头部明星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和天智航,同样营收和利润表现不佳。政策扶持,产品陆续拿证的企业也面临商业化盈利困难,动辄百万乃至千万元的手术机器人,并不好卖。

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于2020年登陆A股,市值曾一度高达数百亿元,而两年后天智航市值仅为几十亿元,扭亏为盈之路仍需煎熬。据去年半年报显示,其营业收入6094.54万元,同比下降20.23%,净亏损4417.85万元,亏损同比扩大14.14%,基本每股收益为-0.11元。而2020年和2021年,天智航营收分别为1.36亿元和1.56亿元,且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2022年还一度面临退市风险。

微创医疗机器人作为全球唯一布局五大“黄金赛道”的手术机器人企业面临着同样问题。其2021年全年净亏损高达5.84亿元,比2020年的2.09亿元翻了一倍还要多。虽有多款产品获批上市,但微创机器人2022年上半年营收仅为104.8万元,上年同期为零,股东应占亏损4.59亿元,同比扩大89.7%。

作为高端医疗器械行业“明珠”, 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获取难度大,研发周期长,对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安全性要求高;行业的核心技术需要“产、学、研、医”的深度结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高昂投入,正是因此,资本和企业也逐步减少对手术机器人项目的投入,行业在一度过热后,也逐渐趋于冷静。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