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市18家公立医院耗材被打包,大批经销商淘汰出局!
18家公立医院耗材,只要4家供应商
近日,中国采购网发布一则招标公告,为实现崇州市医疗耗材统一管理和资源整合,降低医疗机构运营成本以及廉政风险,崇州市区域内18家公立医疗机构委托将对耗材集中供应商进行采购招标,服务期为3年。
公告显示,本次提供集中供应服务的耗材分为4包,具体如下:
第1包:包括电生理类材料、冠脉介入治疗材料等在内的所有血管介入类材料,和呼吸介入材料、消化介入材料等在内的非血管介入类材料。
第2包:包括锚钉、人工韧带系统、界面固定钉、软组织固定钉等在内的所有骨科类材料。
第3包:包括神经外科材料、心脏外科类材料、人工器官、口腔材料等在内的市级医院所需材料。
第4包:包括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一次性使用输血器、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等在内的市级医院所需部分材料,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所有材料。
招标公告还表示,该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开标时间为2022年9月21日。也就是说,此后3年内,这18家公立医院的医用耗材配送服务,将分包给4家企业,其余供应商全部出局!
这18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包括3家市级医疗机构和15家基层医疗机构。崇州市卫健局公开信息显示,该市的市级医疗机构仅3家,其中崇州市人民医院为三甲医院。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三甲医院耗材采取SPD模式打包配送。近日公布的多则中标公告显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巴州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这几家知名大三甲都采取了SPD配送模式。
甚至还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全市医疗机构打包配送,SPD配送模式正在不断蔓延……
全市公立医院耗材配送,一家包了!
今年6月,蒙自市卫健委预算3.12亿元,将该市19家医院医用耗材、试剂配送服务打包给1家,服务期3年,其余配送商全部淘汰出局。
在此之前,云浮市11家市直公立医疗机构长达5年的药品耗材配送权,也被康美药业独家拿下。
虽然“全市医用耗材配送打包”的现象尚不常见,但随着集采、耗材零加成,以及DRG/DIP支付改革的落地,医用耗材已经从原先医院的盈利中心彻底变为成本中心,未来,这一现象可能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
与此同时,不光是大型医院,许多产品使用量较小但数量庞大的基层医疗机构也开始效仿蒙自市、云浮市,将全域耗材试剂配送服务,打包给某一家或几家配送商,以实现“降本增效”。
不过,SPD在中国仅处于发展初期,落地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例如现阶段,SPD运营者只能与医院物资配送和托管“绑定”,本应独立运营的SPD可能成为配送者的商业工具。
此前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在一些大型流通集团中标后,有人为了更长期的合作,承诺拿出更高的利益与医院重建了新的利益链,这部分利润压力则被甩给了药械企业,从而引发不满被叫停。
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了《关于2022医学工程研究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将“医用耗材SPD精细化管理模式”被正式纳入研究申报内容。
该文件向行业释放了两大重要讯号:一是医用耗材管理在医院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二是SPD模式对于医院管理的价值被国家日益重视和认可。这势必会进一步加速SPD配送模式在国内公立医院中的应用。
大批经销商被淘汰
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开展SPD业务的医院已超过1.2万家,并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在缓慢增长中。
但这也意味着,院内耗材配送对供应商的规模资质等要求将大幅度提高。因为在动辄上亿元的大单面前,医院必然倾向于规模更大,实力更强的配送企业。
纵观近年来公立医院配送服务的招标情况,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等大型流通企业中标占了大多数。作为中间环节,这些企业不仅能够向下控制住医院的流量入口,还增强了自身与上游医院的议价能力。
不仅如此,现阶段随着国家对于流通环节的加速清理,“两票制”甚至“一票制”时代已然来临。医保直接支付推行后,耗材代理经销的模式将彻底消失。
无疑,在医院主动选择和市场环境的双重挤压下,中小型经销商将迎来新一轮全面清理。是转型还是投靠,也许是经销商们现在最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