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下令整改:严控“耗占比”不搞了!
近日,四川省卫健委发布了《中共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关于省委第一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整改阶段进展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据通报了解,四川省卫健委下令,针对该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进行整改,禁止将‘消耗卫生材料费20元以下、医学检验检查收入占比25%以下’等指标纳入考核。
整改通知下发后,四川省卫健委按照《关于印发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绩效评价做好2021年度补贴资金分配等工作的通知》《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文件要求,明确“每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卫生材料费”和“医学检验检查收入占比”指标均不再纳入考核范围。
自2017年以来,医疗圈内严控“耗占比”,各大医院“停用、限用”耗材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其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卫健委早前要求“公立医院耗材占比全部砍至20%以下”。
然而,随着控费手段不断调整,公立医院医用耗材盲目“一刀切”也随之叫停,但由于政策传达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等各种因素,仍有部分地区将严控“耗占比”作为医院考核指标。
如今,一省卫健委公开明确严控“耗占比”,彻底不考了!对应考核指标也调整为“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不含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公立医院医疗收入的比例”。
不过,控制“耗占比”不作为考核指标,并不代表院内耗材使用放开,新版公立医院考核对医用耗材、大型医疗设备等各项指标也有了全新的要求。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今年公布的《关于印发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2版)的通知》(以下简称手册),严控“耗占比”就已不在三级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
取而代之的考核指标是“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考核年度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同期耗材总收入比例。
根据新版《手册》,“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指的是第一批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重点治理清单公布的18种医用耗材的收入,倒逼公立医院进行高值耗材管控。
另外,新版《手册》还强调,在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的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合理调整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2019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2019年三级公立医院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耗材总收入比例为33.17%,较上年呈增长趋势。
显然,公立医院高值耗材监管力度,将持续加大。
基于此,不少大型公立医疗机构开始调整院内耗材管理,例如中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不降价耗材予以停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降低高价进口高值耗材使用比例...
无疑,在DRGs/DIP付费改革、带量采购低价联动等多重政策影响之下,大批企业纷纷开始主动降价,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水分进一步被挤出。
以辽宁省为例,8月初至今已有五批耗材主动降价,柯惠医疗、强生、健帆生物等企业多类耗材再次降价,最高主动降幅达63%。
当然,针对集采中恶意低价竞争以及唯低价论也都是不可取的。
在今年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就表示,要在规则层面,针对特定的品种以及竞争格局来设置竞价规则。放宽竞争格局,平衡使用和供给,适当保持竞争率,使价格达到合理回归。不追求最低价,也坚决反对跑步竞价,让企业公平竞价更加合理。
近期,陈金甫赴山东威海调研耗材集采中选产品落地使用情况,先后到威高集团、吉威医疗、文登整骨医院实地考察中选产品原料与产能保障、供应配送、终端使用等情况,并与企业和医疗机构代表座谈听取意见建议。
陈金甫再次表示:近年来,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自觉响应改革、拥抱集采,做出了积极努力,已成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同路人。下一步,要持续推进集采提速扩面,推动形成公平竞争、质量保障与创新驱动的行业发展新格局。
毫无疑问,集采加速扩围后,整个行业逻辑也迎来巨变。对于所有械企而言,必须在“质优”与“价廉”之间找到平衡,在创新研发和产业布局策略上下好棋、走对路,掌握产品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