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有声世界”,潜力巨大的人工耳蜗市场正在被撬动
来源: Eshare医械汇 2021年12月30日 17:03
近日,国内人工耳蜗行业领头羊“力声特”宣布获得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LCI-21PI及声音处理器LSP-20C的生产许可上市批文。 
重返“有声世界”,潜力巨大的人工耳蜗市场正在被撬动
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CI)是一种电子设备,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力神经,来恢复、提高及重建轻度到重度失聪患者的听觉功能。 

对于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来说,植入人工耳蜗是目前恢复听力的唯一办法。 

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我国中重度听障人士接近3000万,其中重度聋及以上300多万。此外,每年新增先天性听力障碍婴儿约3~4万人,新增药物性耳聋和迟发性耳聋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约3万人左右。同时,成年耳聋患者特别是老年性耳聋患者也在逐年增加中,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是用耳不健康而导致耳聋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另外突聋和不明原因耳聋患者也不在少数。 

庞大的患者群体,为人工耳蜗行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据统计,2013-2017年,中国人工耳蜗行业市场规模(含产品、手术、康复、服务)从2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55亿元人民币,并保持1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6.6亿元人民币。

但是由于人工耳蜗的入行门槛高、技术性强、对多学科交叉知识要求高,市场仍是外资企业占据主流。目前,在全球人工耳蜗市场上,三大人工耳蜗企业占据全球市场超过90%的份额,分别为澳大利亚的科利耳(55%)、美国的AdvancedBionics(20%)和奥地利的MED-EL(20%)。这三家公司的人工耳蜗产品均已进入我国市场。

其中,科利耳是成立最早,市场份额最大的人工耳蜗生产企业,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人工耳蜗企业。目前已深耕中国市场26年,在中国近8万余名人工耳蜗植入者中,有超过4万人使用科利耳产品。

国产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市场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如力声特、诺尔康等。

力声特

成立于2004年,依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上海市听觉医学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目前已获得9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9项。

2010年取得中国首个国产耳蜗产品注册证,打破了进口人工耳蜗垄断市场的局面2021年9月,力声特新一代人工耳蜗LSP-20C产品上市,获得国家食药监局颁发1-6岁儿童人工耳蜗植入体医疗许可证,实现全年龄段人工耳蜗植入体覆盖。目前也已研发出更适合国内听障人群的汉语编码策略。

现已在上海、北京、湖南、江苏、山东等省市设立百余家人工耳蜗手术中心,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

诺尔康

成立于2006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国内知名机构进行人工耳蜗研发,已获得111项授权的专利。

2011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言语处理器注册证,同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植入体注册证书。2013年,获得六岁以下销售许可证。

2021年诺尔康的国内市场已有超过150家合作医院,遍布全国31个省份。

对于大部分听障家庭,最大的障碍是经济门槛。资料显示,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昂贵,一般在14万到28万之间,加上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升级、维护以及康复训练需要的金额,综合来看,费用大约在40万-50万元之间。

随着拥有低廉价格及优异产品质量的国产产品不断上市,对市场环境产生极大的冲击力。价格的下降,也将让更多患者能够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聆听世界的声音。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