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时刻?集采:站在公平与效率的分岔口
来源: 医药投资部落 2021年08月23日 11:44

其实想说很久了,又怕得罪人,今天整个医药板块股灾似的下跌之后,我觉得还是要说一下:医药产业的逻辑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是无知,还是忽视,居然视而不见。


01
医疗系统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


医药的集采,目前能看到的就是:药、耗材、设备,这三个一个都逃不掉。


中国的医保建设初期,出现的问题比较多,但是现在很清楚的医保定位是社会福利:追求广覆盖。


很多人觉得,得病就能用医保,这个看法是错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得病之后的治疗只是一个技术因素和财力因素,能不能治,有没有钱治疗。


但是医保不是这样,医保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他需要解决救治的成本和收益问题。所以在治疗方案,用药,费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严格的数据支撑,以此设计支付模型。不存在那种电影里说的:不惜一切代价!这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情,否则再多钱也打不住。


所以,中国的医保如果是定位成公平或者说广覆盖,那么鼓励创新并不是首要目标。如果这个都弄错了,那就很容易南辕北辙。


如果一个创新药做出来了,但是无法产生足够的社会价值,那对于医保来说基本没有太大意义,即便是技术上说明药物有效,但是如果成本过高,那基本没有纳入医保的可能。


很多昂贵的罕见病的用药,很难纳入医保,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与其花费100万救治一个人,为什么不去花同样的钱,去救10个人呢?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选1个人,还是选10个人,答案显而易见。


创新药如果有社会价值,就会被纳入医保,但是这样你赚不到暴利,价格会遭遇到不断的灵魂砍价,甚至向成本无限收敛。


02

美国医保是效率导向


从奥巴马的医保法案就能看到,美国医保存在的问题:以效率为导向,忽视公平,覆盖率不够。


美国如果出现一个创新药,那基本是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来出钱,这样创新的价值能很容易在市场上变现。这个和社会价值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一个富翁可能花费了很大的代价,让自己得到了救治,因为是私人自己买的保险和支付的钱款,社会道德也无法谴责。


足够大的市场和购买力才是医药创新的关键。美国的创新药,一方面有明确的支付方,另外一方面有全球的客户,这是和中国创新药的本质区别。


中国的这些所谓的创新药,哪怕是me-too的产品,即使能领先一步做出来的,但是是否有能力变现不好说。比如PD-1的药物,从几十万下降到几万,后面还要下降,刨去研发费用,基本赚不到多少钱。

这和美国的情况是天壤之别。


03

销售驱动的特征十分明显


恒瑞:收入277亿,销售费用近100亿,销售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60%。你做的可都是处方药啊,这个东西非常专业的,是职业医师才能开的啊,这个东西要销售?为啥销售会对这种处方药的销量产生影响?


至于那些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之类的东西,都不用说了,没有强大的销售队伍,根本卖不动,里面的各种猫腻大家都心知肚明。


迈瑞:本质上是一个制造业,主要产品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在美国的时候就十几个点的净利润率,回来了就30%的净利润率了?


销售驱动的模式最早是谁做的?不错,其实就是那个被大家奉为股神的男人:做小霸王的段永平,后来史玉柱的脑白金,后来各种小罐茶,背背佳之类不入流的东西,玩得都是这一套。但是在中国的医疗制度下,这种模式居然被用在了医疗行业,这合适吗?


04

出路在哪里?


中国的医疗制度、医疗环境和医保的目标和美国都完全不一样,为啥你就敢拿美国的那些企业的估值来对标呢?这很显然,就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一方面,不要指望医保能为创新药支付很高的溢价,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愿意给海外的创新药高溢价,是因为一旦研发成功,专利期内,边际利润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认为随着销量的上涨,其综合的边际成本是快速下降的。但是销售驱动型的公司,很难有边际成本下降这个说法,能维持住就不错了。


出路在哪里?


第一、等待以商保为代表的多元化支付体系的形成,当你不再依赖从医保口袋里掏钱,整个商业模式和逻辑就又不一样了。


第二、不管是创新药还是医疗器械,从产品设计的那天起,就要和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一样,产品设计要明确目标客户群体,这里的明确目标客户群体,不仅仅指的是适应症和疾病谱,还必须把患者群体的自费支付能力作为重要的因素。医保负责公平,药厂直接面对小部分自费患者群体追求效率。


第三、出海,去欧美市场争天下,去亚非拉淘金,这是摆脱内卷和集采压制的康庄大道,但是对于企业的能力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