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智能化甩在身后的2.6亿老人,他们的「就医难」谁来解决?被智能化甩在身后的2.6亿老人,他们的「就医难」谁来解决?
来源: 健客交锋 作者: 健客交锋 2021年06月28日 10:45


自助挂号、网络缴费、线上开药……这些便民的智慧医疗服务便利了不少年轻人的同时,也给老年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不会用智能手机,无法线上挂号缴费,老年人似乎被割裂于智慧就医服务之外。


此前,在四川某知名医院中,一位辗转多趟来到医院镶牙的李大爷就因无法现场挂号而难以就医。李大爷无奈地大喊 「你们不能把我们拒之门外啊!」的场景历历在目。


医院智慧服务难以可及老年群体,2.64亿老年人的就医难究竟如何解决?


近日,在健康解品牌栏目《健客交锋》中,北京老年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宇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们对老年人的智慧需求分析不够透彻。2.64亿老年群体,对智慧服务的需求一定是多层次的。对于平稳健康状态的老人,我们应该挖掘学习能力;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更要从技术、算法方面做提升。我相信这样老年群体可以更好地接受智能化。」王宇分析。


适老化首要需「理念转变」


老年人就医不便,古稀之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原秘书长唐钧深有体会。他从普通老年患者角度分享了过往几年的就医经历。「老年人在学习、理解能力上会滞后一些。往往使用的智能设备也比较落后,比如老年手机,很难实现更多的智能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智慧服务很难可及老年人。」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专家们共同认为,医疗服务适老化首先要转变理念。


王宇表示,作为医疗机构,要以积极的心态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针对性服务。一个细节是,老年群体是一个广而大的概念,60岁以上人群统称为老年人。但王宇分享,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应当有不同的分类。这样才能精准地进行智慧服务适老化改造,满足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在智慧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上,同样如此。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武亮武亮介绍,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体系应该涵盖医疗、康复、养老到居家生活一体化的的网络体系建设。而在这一过程中,智慧服务必不可少。比如通过智能硬件进行防跌倒检测,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所有的医疗行为就全都能动起来。


智慧服务的适老化,也需要我们重新看待老年人群体。过去,我们常认为老人和智能时代天然相悖,但其实,据唐钧分享,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分为三个阶段——健康而稳定、功能逐渐衰退、失能。虽然老年人对信息和智能化手段接受速度较慢,但是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获得相应的技能。


武亮也认为,老年人并不缺少学习能力,只是缺少知识普及的途径,要给老年人提供「再社会化」教育。


适老化智慧服务的创新解决方案


智慧服务的「适老化」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院内院外、线上线下、各行各业等方方面面的衔接、转变和创新。因此这注定不是易事。


北京立方社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军考斯认为,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定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如果技术发展过快的话,老年人是追不上的。」为此,这涉及到文化、培训、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准备,既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又离不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从顶层设计上看,国家已经开始了相关布局。


武亮从康复医疗角度描述了未来连续性、适老化的智慧服务图景——医疗专业性和医疗质量同质化双实现——依托互联网平台,将同质化服务延伸到社区甚至居家场景;通过大数据连通,智慧联动各方,输出标准化服务能力。


武亮举例介绍,老人所有健康数据在基层都是完备的,一旦出现问题,远程会诊、迅速转诊。


「这是一个复杂的平台,不是针对老人或患者复杂,而是对医疗复杂。但是,形成信息化管理之后,一切都会简单化,这才是我们要做的。用最少的钱,给老百姓办最好的事儿。」


除了医疗场景,必要的健康和照护场景同样不可缺失。唐钧补充,从世界范围看,居家养老仍然是主流,因此需要配套的非正式照护服务,为老人提供专业日常照护服务能力。


最后,王宇总结,这既需要理念的转变,也离不开国家层面上为不同老年人群提供整合型服务能力的突破。最后如果保障系统还能打通,「那后面才会给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互联网诊疗提供更加广阔的,足以大施拳脚的空间。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