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危重者特征研究发布:年龄和基础疾病增大死亡风险
来源: 医谷 2020年02月28日 09:24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在《柳叶刀呼吸医学》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的临床病程与结果: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是围绕52名武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进行的一次回顾性研究,这也是现今为止首份描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特征的研究。


据了解,论文把危重症患者定义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且需要机械通气或吸入气中的氧浓度分数(FiO2)超过60%的患者,论文研究作者表示,危重症患者的数据对于降低死亡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少有关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果的数据,此次研究得出的数据将有助于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的风险,及帮助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截至2020年1月26日,武汉金银谭医院共收治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10例, 最终有52名患者(7%)符合研究标准的危重症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这52名危重症患者均为武汉市居民,从其他医院转院至金银潭医院。平均年龄为59.7岁,27人(52%)大于60岁,男性患者35例(67%)。17例(33%)患者曾接触过华南海鲜市场,10例(19%)患者曾接触过确诊或高度疑似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人。


研究显示,52名危重症患者中,32名(61.5%)在入住ICU后28天内死亡,从入住ICU到死亡的中位时间为7天,与生存患者相比,32名死亡患者生前更容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更可能接受机械通气,死亡患者也更有可能同时患有慢性疾病,32名死亡患者中,53%的死亡患者均患有慢性病。其中,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有更高的病危或死亡风险,此外,相较于生存患者,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也更大,为64.6岁,20位生存患者平均年龄为51.9岁。


而幸存的20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已经出院,3例患者在入院28天时仍在进行有创通气支持,其中1例使用了ECMO,2例使用高流量鼻导管,6例使用普通鼻导管。


在临床表现上,52例危重症患者中,大多数患者出现了器官功能受损,35例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12例患者出现心脏损伤、15例患者出现肝功能不全以及1例患者出现气胸。


在接受的治疗手段上,33名患者接受了高流量鼻导管治疗,37名患者接受机械通气,6名患者进行了卧位通气,6名患者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9名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和18名患者接受了血管收缩治疗。23名患者接受抗病毒疗法,49名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30名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18名患者接受奥司他韦的治疗,14名患者接受更昔洛韦治疗,7名患者接受洛匹那韦治疗。


研究也指出,病毒性重症肺炎的病理基础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而男性和老年人(65岁以上)比女性或年轻人更容易发生ARDS。因此,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28天的死亡率接近于严重ARDS的死亡率(50%)是合理的。他们认为,随着临床治疗能力的提高,预计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将下降。


论文最后总结称,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很高,年龄大于65岁且患有基础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老年患者死亡风险增加。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