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危重症患者而生,ECMO到底是何方神圣?
来源: 健康界 作者: 肖伞伞 2020年02月07日 10:33

在铺天盖地的疫情新闻中,一则“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1新型肺炎患者”的信息让人信心倍增。那么,被大家热议的ECMO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什么是ECMO?

ECMO,音译为“叶克膜”,曾经刷屏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形容是:人工肺,医学上叫体外膜肺,呼吸科ICU终端救命神器。

ECMO的全名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也就是体外膜肺氧合。体外膜式氧合,是指将血液由体内引出,经人工氧合器(又称膜肺)氧合后,再回输体内的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CMO本身不是治疗手段,而是全部或部分替代心、肺功能,为全身各器官提供血流供应,为心、肺恢复或进一步的治疗赢得时间。

1972年ECMO首次成功应用于ARDS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在这次治疗中,体外循环维持了大约3天时间。这应该算是ECMO技术的第一次露面。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改进,逐渐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时保命手段。在过去数十年中,这项技术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挽救成人和儿童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必要措施,既往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症患者中已有使用经验。

近年来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呼吸、循环衰竭乃至心脏骤停的抢救性辅助治疗。

ECMO,重新划定生与死的界限

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的崔晓磊医生介绍,ECMO目前均为进口机器,医院采购全套机器大概为150万左右。ECMO机器是“科室至宝”,运行起来一般需要4-5人的专业团队,操作人员一般需要经过三个月专科培训才能上岗。

提到ECMO性能,大部分跟这个家伙有过接触的医生都用“挺皮实”形容它,因为它一般情况下不用维修,唯一的缺点就是“贵”。究竟有多贵呢?一套一次性耗材5万左右,使用费用各地区不同,北京地区150元/小时,河北地区110元/小时,且多数地区不在医保范围内。为了避免病人之间交叉感染,每位病人有自己的一次性医用管路,ECMO主机本身并不会接触病人体液与血液。每次使用后,医护人员都会用酒精棉片精心擦拭。

使用ECMO的患者,通常都会在大腿部最粗的股静脉内置入导管,把静脉血引出,通过硅橡胶膜的氧合以及加温等工序之后再泵回到另外一侧的股动脉或者颈内静脉中。该装置最常用的接入方式有两种:分别是V-V 模式和V-A模式。

ECMO的强大不是盖的。比如儿童急性心衰,ECMO会辅助心脏完成心脏的大部分工作,大大减轻心脏负荷,提供复苏机会。遇到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ECMO会在辅助心脏的同时,保持身体组织器官,尤其大脑的供氧,减少患者在复苏过程中出现脑缺氧损伤甚至脑死亡的风险。要是遇到急性肺损伤的病人,ECMO还可以完成肺脏的工作,在体外让血液获得氧气。

在崔晓磊医生的工作中,ECMO是个难得的好伙伴,因为它救活了很多危重病人。不得不说,它重新界定了生与死的界限,ECMO是急诊医生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

“高大上”的ECMO能帮人类“再活五百年”?

崔晓磊医生指出,ECMO多应用于循环支持、呼吸支持及替代体外循环。它有明显的上机指征,在上机前要进行谨慎专业地评估:患者的原发病是否可逆、愈后生存率、救治意义有多大。

对于明显可见的多器官衰竭、严重出血、心脏畸形未矫正的患者来说,ECMO并不适合。

任何医疗技术都存在并发症,ECMO也不例外。ECMO主要的并发症有出血、血栓、感染、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损害。长时间使用会增加血栓、感染、重要器官损害的风险,因此它依然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抢救措施。据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2018年数据统计,呼吸ECMO住院成人患者的生存率是53.4%。

“万一有一天,我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要用ECMO,我会进行客观地评估,既不做无谓的医疗资源浪费,又能让ECMO发挥最大的功效。”崔晓磊医生说。ECMO对挽救危重患者功不可没,但它并非万能,每一次开机都需要谨慎地评估和使用。

ECMO为何“普及难”?

开机的ECMO宛如一台持续运转的“碎钞机”,并不是所有病人都用得起。2018年,ECMO在我国开展人群以成人为主,共3454例,占总例数的88%,儿童和新生儿分别为380例和89例。ECMO例数与中心数较多的省份基本为经济较发达地区。

2018年中国ECMO例数、中心数的地区分布

注:ECMO:体外膜氧合

ECMO是救治危重呼吸与循环衰竭患者的有力武器,可国内仅有少数医院具有较多ECMO使用的经验和病例数量,为什么没能广泛应用临床呢?

一是成本问题,业内有句俗话叫:“ECMO一响,黄金千万两。”也就是说,ECMO的使用成本非常高。ECMO一套一次性耗材5万左右,转机费用各地区不同,北京地区150元/小时,河北地区110元/小时,这个价格对于普通患者而言,成本过高。

崔晓磊医生表示,在使用ECMO前,医生会和家属详细沟通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只要是家庭条件可以,大部分患者家属都会接受给患者使用ECMO。

二是增加医疗纠纷的风险。如果是患者直接死亡,家属不需要支出昂贵的医疗费用,家属内心尚可接受。一旦ECMO介入,加上ICU维持生命的费用,动辄数十万的支出对一些家庭意味着“家破人亡”和“人财两空”,家属心理极易失衡,引发医患矛盾,造成医疗纠纷。当然,作为“又新又贵”的仪器,使用ECMO后出现出血、栓塞、肢端坏死等并发症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开展ECMO初期,崔晓磊医生也曾担心过医疗纠纷问题。但是后来他发现,一般病人家属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选择上ECMO,一定是因为其他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他所在的医院至今总共已开展60多例ECMO,目前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危重症医生一定要做好沟通问题,将潜在风险及成本都要告知。”崔晓磊说。

三是伦理问题,医生能否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医生是人不是神,他们都是根据医学手段来操作ECMO,可总有一部分患者受益小,生存率小,这时候要不要去救他?抢救一个病人,需要很多医疗资源,医生是不是每个病人都要去试?小概率的病人医生就不该去抢救了吗?医生在救治病人的同时,是否也需衡量评估患者家属的经济承受能力?

“医生一定是面对生死拷问最多的人,我们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客观冷静地评估,考虑患者的原发病是否可逆、愈后生存率、救治意义有多大。青壮年得了心肌炎、心肌梗死我们一定会建议使用ECMO,但是遇到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我们就不会提出这类建议,因为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差。”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崔晓磊医生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救治意义非常关注。“我们都必须接受,医学有自身的局限性。”

四是医院及科室的投入大。ECMO是一项高投入、高并发症的治疗技术,不可能单靠一两个人发展起来,对管理团队的综合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很高。组建一支成熟的、经验丰富的ECMO团队不仅仅需要硬件上的支持,更需要软件上不断学习、培训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医院及科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组建一支高效的ECMO团队。

ECMO代表着一家医院、一个地区危重患者救治的最高水平。期待有一天,医生和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完善ECMO技术,给更多患者活下去的希望。

参考资料:

钟鸣:国内ECMO使用现状

中国青年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

潇湘晨报:《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2018中国体外生命支持情况调查分析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